瓜_带我去伦敦

有关“他人即地狱”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在学期中,正是各类杂人杂事蜂拥而至的时候。因为缺少生理上独处以及心理上自由安排的时间处于崩溃边缘的我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仿佛见了救命稻草:啊,原来我是我一个人这样想,原来不是我太冷漠。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效率之低下,加上自己迫切的想要切断一些令自己感到不适的人际交往,我几乎是把这句话吞了下去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之一。




其实至今也没有去了解过存在主义。只不过最近听到那期叫做Strangers的节目,又重新审视这句话,他人即地狱。A L Kennedy说,你看哪,世界熙熙攘攘的人个个不同,所有这些人都是我无法掌控甚至无法了解的。多可怕。 读到这样的句子第一反应是感同身受。近两年来我的负面情绪来源除了自我嫌弃就是内向性格和环境的不兼容,加之近期看过的东西,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完全相互理解的不可能性。哪怕是亲人,爱人,甚至soulmate。




这是人性,是事实。但是否足以使得“他者”成为“地狱”?这种差异和不可能性的存在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恐惧感和不适?其实还是思想被所谓social convention圈住了。社会常规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友爱人之间,是可以,并且应该要心灵相通心有灵犀的。它告诉我们,孤独是难以承受的,而“陪伴”是可以化解孤独的;而只要有“合格的”亲人朋友和爱人,一个人在经历心理上的困境时总能够从“他人”处得到有效的安慰。但事实是,人生常态并非彼此理解而是恰恰相反。在我看来,共情是一种无比美好的能力,但恐怕情商再高性格再合拍的两人之间,共情也未见得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天 量化这种东西多蠢啊 但是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者”之所以为“地狱”,原因不在于“他者”身上有任何引起人们负面情绪的来源,而是当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人们脑海中的认识时所产生的失望和恐惧。




所以,如果我们的认识能够换一个出发点,如果坦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这种难以连接的隔阂,也许就不会产生这种失落感。相反,身边人偶尔的感同身受就成为莫大的欣喜。“理解”之于人类是一种礼物而非理所应当。突然想起The Lobster。当时看完之后心里难受了一个晚上,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心目中所谓爱情成为了一种十分荒谬而且不稳定的、彼此间寻求相似点的游戏。不过现在想想,有何不可。茫茫人海中如果遇到彼此在某一瞬间感同身受,那么你所带给我的惊喜和支持,完全值得我去付出以爱情。电影里面的表达效果荒谬黑暗,毕竟也是在透过“导演”这层滤镜去观察世界啊。




Strangers这篇文章的后半看到了现在的我爱惨了的一段话:I kept on discovering that people who were strange to me were both remarkable and simply going about, not being me. They didn't intend to act as an insult or a threat.  And it’s often an honor to be around them. They were people. And so strangers are able to be like undiscovered countries. Not good, not bad, just there and possible to visit. 未曾到过的异国,啊是的。如果去除对于“他者”过多的妄想,他们只不过是不同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正因此而变得有趣而令人感到兴奋,就像新的国度对于旅人。看,然后想,不评判,不奢望,不自以为是。他人并非地狱,而是尚未到达的异国他乡。对于此,我希望自己能有和亚历山大一样的好胃口XD他探索他的世界,而我,要多看看这世上的你你你,所有的“他者”。

评论(1)

热度(4)